同凤英关中民俗过大年
如果说每年腊月初五的喝“五豆”和初八吃“腊八面”,是声势浩大旷日持久过春节的前奏曲,那么腊月二+三“灶火爷生”后,便正式拉开了准备过大年的序幕。
(一)扫屋除尘蒸年馍
从腈月二十四开始,过年的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这一天是全屋大扫除,搬木梯上高踩低,从地面到墙壁及屋顶,卧窒厨房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全方位清除灰尘,床单被罩窗帘悉数清冼。
主妇们除了清冼打扫外,还有一项工作就是要把明天蒸年馍的酵面发好。它的步骤是先在案板上把干“酵子”擀碎,用温水在盆中泡开,然后撒入少量面粉,再倒点酒或加些甜酒曲,用筷子搅拌成稀面水,盖严放在热炕上让它发酵。在干其它活的同时,不时要观察它。如果面水上冒起了无数的水泡儿,就再撒面粉搅匀,继续让它发。如此反复六七次,小脸盆己放不下了,就把它倒入大盆中,用碗再加面粉。到晚上十一点多,酵面在反复的加面搅拌下己是满满一大盆了,主妇就挽起袖子“起老酵”了。
这时候男人或孩子就上场了,在最大的瓷盆中倒满面粉,把三十多度的热水匀匀倒入盆中,主妇双手在盆里使劲搅拌成湿面絮,男人把发好的酵面倒入,女人使劲把它和湿面絮向一块儿揉,男人不离左右时刻听令加水,直至最后揉到“三光”,即盆光手光面光。女人用双手把面块搬起,男人赶紧在盆底撒一层面粉,女人再搬起另-半,男人再撒干面,“起”好的面下放层干面粉,为的是不至于炕太热烙了面。把准备好的塑料纸抹上少许食用油轻轻盖在盆上,再盖上洗干净的床单,最后盖上干净的棉被,“起老酵”这项工作才算结束。
起完“老酵”的主妇往往满头是汗,喝点水喘口气,又在两个大盆里倒好面粉盖严,才和衣躺在炕上休息。睡也睡不实在,担心“老酵”发过了,到四点左右就正式起蒸年馍的面。把“老酵”分成二份,先“起”敬祖先和走亲戚的白面,然后“起”待客和自家吃的馒头。方法和“起老酵”-样,笫一盆白面要“起”的很硬很用心,为的是做馍时不走样儿,蒸的馍象棉花一样松软虚泛绝不会因面软而东倒西歪少了梭角,严防馍走样惹亲戚笑话而失颜面。
活有千百样全凭巧安排。能干的主妇一边忙着做早饭还要准备包子馅,嘴不停的指挥男人给炕洞加柴给灶火准备蒸馍的煤,把蒸笼层层套好用粉笔记上记号。年馍量大一般人家都蒸三四锅,一锅八层笼,所以有时需借邻居几层笼必须提前套好。蒸馍这天好男人都在家帮忙,好钢难打八张镰,再能干的女人独自是很难完成的。
早饭往往吃不结束面就发旺了,第一锅先蒸白馍,为是笼干不会有气溜水。做拜年走亲戚的馍很麻烦,主妇提早和好姐妹搭好了帮,今天我蒸你帮忙,明天你蒸我帮忙。发好的面倒在案板上,两三个人使出吃奶的劲揉,揉好的面摞起来切开几块再揉,如此反复揉四遍,揉的越多面越白越光滑,有道是“面揉千把白如雪花”。在揉面的过程里,女人们总是要评论面的软硬,“你就没出劲,这面软的咋做馍?”“哎,起时还觉得硬硬的,现在怎么象担柿?”丙会说:“热面就是这,咱再多揉几遍。”以此给沮丧的主妇宽心。
把揉好的面搓成小胳膊粗的长条,手掌能握住多少就用劲揪多少分成若干小块,“叫满巴荠儿”,开始揉光后包“油包子”“油蹄窝”,油是用菜子油盐面粉花椒叶拌好的,一个馍包一汤勺。包起来很麻烦,做成象包子样的叫“油缔窝”,做成两头尖中间大肚子象船形的叫“油包子”,“油包子”的馍面上要用拇指和食指摄一条漂亮的花棱儿。做好的馍要在热炕上“范(发)”,这项工作一般由奶奶或大点的孩子承担。把炕上铺盖卷干净,在整个炕面上铺上干净的大报纸,再将馍均匀的摆上去,单方面炕上加热不行,空中-定要吊个五百瓦的大灯泡,以保证馍面上不出现青纹,间距一定要掌握好,千万不能让发成功的馍粘在一起。做馍的几个人手不停,炕上的馍发圆了,用手摸馍皮发硬了,就把铺好笼布的蒸笼拿进来,馍在笼里的问距必须掌握好,因为馍在蒸的过程中还会长体积的。
烧锅的男人早把水烧开了,八层笼全部上锅后,中火烧二十分钟,大火烧二十分钟,一定要把气赶圆了,即八层笼全部在蒸汽的笼罩包围中,然后中火烧十分钟,最后小火烧十分钟,嗅觉灵敏的人早己闻到馍的甜香味,馍熟了。别小看烧锅,一锅馍烧一个钟头,火候一定要掌握准,不然很难蒸出理想的年馍。
蒸熟的馍白生生胀彭彭象一只只白免,皮薄松软,香甜的馍味漂散在满屋的角每落落,人们一边向备好的器皿中拾馍,一边高兴的说:“好馍!好馍!白圆白圆的!”,主妇早拾几个馍用盘子供在桌子上说:“灶王爷祖先们快吃馍!”再拾几个馍给帮忙的姐妹:“先吃馍!赶紧先吃馍,尝馍味怎么样!”
工作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等熟馍拾完,第二锅馍已发好,赶紧又上锅。如有串门儿的乡亲上门,-定会说:“蒸馍哩,给你添些气!”主人赶紧拿出蒸熟的包子,“吃包子,把辣子水灌上。”“我家也蒸了。”“尝一个,看馅味咋样!”“现在都是肉包孑,不象早先全是罗卜。”“我家的谄有地软,在咱山上拾的。”
蒸年馍是个大活儿,工作量大人员多工序繁杂技术含量高,蒸馍的头天晚上几乎不休息。妇女们见面打招呼几乎千篇一律:“馍蒸了没有?”这些在早些年是家家必不可少的,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繁荣发达,有些青年人不蒸馍了,直接去馍店买。上了年纪的老人发感慨:“该着她们享福省力气,连馍都不用蒸了!”
(二)辞旧迎新过大年
二十六这天把冷却了的年馍分类收藏,人们就规划着置办年货了。凉菜、青菜、肉类、鞭炮、香纸等等都需考虑周全,仔仔细细分项别类写在纸上。二十七上集按照清单一一采买回家。二十八蒸面筋蒸肘子蒸甜饭蒸高丽肉,炸丸孑炸花生豆烧豆付......主妇们看起来马不停蹄然而忙中有序。
二十九,男人们买红纸找先生写春联,近几年村委会组织春联义写,乡亲们去村委会大院观赏书写挑选带回即可。主妇这天的工作是蒸甑糕和准备明天早饭的‘钱串子’面。早早吃过午饭,把面搋好饧好后,就开始浆米煮枣。水与米是三比一,烧开水后放些冰糖待化开倒入洗净的糯米,小火熬成稠稠的米饭,用手掐米完全熟透停火,在脸盆中摆煮透了的枣一个挨-个不留空隙,然后再舀一层米,再摆枣再舀米直到盆满,最后一层最好是枣。好的甑糕需蒸七八个小时火不断。烧火任务依然由男人完成。女人现在就该擀面条了,饧好的面团经过反复揉最后擀成一个白白的大圆复盖在大案板上,擦去额上的汗珠,喝点水稍做休息,看看面的周边似有上卷的趋势,摸一摸觉得晾好了就开始‘犁’面了。把面对折成半圆再对折成四分之一圆,技术好的用左手放面上右手拿刀‘犁’成如粉条般的细面条,性急技术又差点的用秆仗放在面上,‘犁’成稍宽点的‘韭叶’面,最后把切好的面条放在大盘或拨箕里盖好。
年三十就正式进入了过年的程序,正戏从此开始。早起先吃-碗热甑糕,寓意大概是生活甜甜密密吧。给左邻右舍本家长辈都送一碗,一碗甑糕包含着浓浓的情意和深深的祝福,盛满了关中人骨子里的和睦和友善。
春节的核心内容就是除旧迎新敬神祭祖合家团圆,而除旧迎新就体现在贴春联。
春联必须在早饭前贴好。男人们搬梯子先把旧春联撕掉,再把新春联端端正正贴好,再在门面上贴‘福’字或‘门神’,近年来大部分人贴‘福’字,取门纳百福之意,最后再在门楣两边各挂大红灯笼一个。更有些喜热闹的乡亲把闹社火的彩旗也插在大门外,大红灯笼高高挂,兴高彩烈迎新春的年味一下子就浓浓的弥漫了整个人间!唐宋诗词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写的:‘千家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这种景象。
年三十早饭是吃包子和‘钱串子’即清汤臊孑面。如果说妇女们平日做饭有时投机取巧的话,那么年三十早的面她们可是用心用意一点都不敢马虎的。真正要做到‘搋成砖、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内莲花转,挑上筷子打秋千’。先炒肉丝豆付姜葱蒜苗哨子,再用盐醋酱油花椒粉调好清汤,舀入细如发丝的面条,舀-大勺臊孑,酱红白绿黄油汪油-大碗,看-眼你馋涎欲滴,吃一口香味直泌肺腑。待溜热的包子面条端上桌,请先辈遗像,磕过头大家便迫不及待分享美餐。
这一天妇女特别要起早手脚麻利,稍慢点就要领受男人的埋怨。饭吃一半突然村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男人立即狼吞虎咽边放碗边起身:“快,人家都把祖先都扶侍好了,咱还没吃完!”老人便说:“-年到头了饭都吃不到人前边,还指望日子过前去!”受了批评的媳妇脸红的象下蛋母鸡,赶紧收拾碗筷清理锅灶。
男人把大方桌擦净摆正,取出祖先的影像轴子,两边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分别一-挂好,没画影神的把牌位摆好,女人摆三碟水果或糕点,摆上蒸的猪头石榴花馍酒茶水等,男人在地上铺拜毡摆正香炉点亮烛上香跪拜后,然后去大门外点响鞭炮,恭请先辈们的灵魂回家过年接受子孙的供奉。
年三十的重点都是贴春联和供奉祖宗神位,这时候村中的鞭炮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火药味烟雾弥满大街小巷,每户的门前都撒满了红红的纸霄。穿着焕然一新的孩童们在满村院撒欢,大人在暖融融的阳光下喜笑颜开。接近十二点,震耳的鞭炮声便彻底消失了,只有小孩孑在纸霄中捡到零星未燃的炮头,偶而响三两声。十二点前,先祖的影神牌位必须扶侍完毕。
妇女们照例是在灶房忙活,先做出三肉三素三干果的九盘凉莱,再做饭莱,在锅内把蒸好的肘子高丽肉溜上,再生炒,麻婆豆付炒粉条炒豆芽,最后做八宝辣子,八宝辣子是家乡的名吃之-,它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先把辣面用油泼好,再把熟肉大头莱土豆白莱邦葱蒜苗切成小拇指肚大的小方块和煮熟的黄豆,用清油调料酱油姜沫等炒熟,拌入泼好的辣椒即成。全头全尾的鱼或油炸或清蒸那是必不可少的,年未最后一天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即便平时日月比较拮据节俭的人家,这一天的饭也是极尽铺张和讲究的。过年嘛不将就,毕竞要有过年的样!
一切准备妥当,家里的男丁把莱品供在祖先桌子上,上香跪拜。然后一家人团坐餐桌旁,,儿孙们给长辈敬酒后,先吃凉莱,然后吃鱼再吃热莱和馍,家家郡是满盘山珍海味,户户充满欢声笑语,人人吃的红光满面兴高彩烈!
年三十下午包饺子,不只要包笫二天初一吃的饺子,还要包初二亲戚拜年来吃的,而且还要炒初一的饭莱和吃饺子的臊孑,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初-不扫地不炒莱,不炒莱是防止‘干’,不扫地是防止‘出’。所以妇女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常常忙到天黑累的腰酸腿疼。晚上,端一碗柿子吃‘忍事’,意思是凡事儿忍-忍就会风平浪静,特别是过年时节-定不要耍脾气说过头话,大家高高兴兴和和气气过年,给新的-年有个好开端,和平和气和睦!
三十晚讲究守夜,从天麻麻黑大门外的灯就拉开了,祖先桌前的腊烛也点亮了,大家坐在电视前边磕瓜子边看春晚或者拉家常规划明年的生产和发展。十二点钟声刚敲,孩孑们就飞出大门点燃鞭炮,左邻右舍全村的鞭炮惊天动地连绵不绝,有的人家放烟花,‘叭叭咚佟’之声不绝于耳,五颜六色变幻莫测的光亮划破黑喑映红了半边天空,五彩缤纷的光彩象天女撒花般纷纷落下。站在平房顶上放目四周,邻村的烟花亦是越放越绚丽久久不休。回想儿时的过年,响一串二百头的鞭,两个二脚踢炮就行了,那有现在这大的铺张和气势。改开四+年,虽然有许多不尽人意处,但就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是提高繁华了,人们在除旧迎新的这一时刻尽情的释放着喜悦和欢欣!
初-拜年是过年的重头戏。四点左右主妇就起床,匆匆洗梳毕就给祖先煮‘献汤’,男人们刚好从山上敬神(有许多人响完鞭炮不休息,去三里外的尧山给’圣母’上香磕头)回家了,急忙上香跪拜,把三小碗‘献汤’供奉上桌。所谓‘献汤’就是很小很小的馄纯或饺子,象妇女的顶针那么大,每个小碗放七八个,上面放些哨子就好了。敬过祖先下饺子溜馍热莱,往往正吃饭,拜年的人就上门了,烟糖瓜子花生松孑桔孑等早都准备妥当招待来人。吃过饭,先给父母拜年,老人给孩子发压岁钱,再出门去拜年,拜年的次序先去本家即未出五服的族叔族伯家,进门先上香拜祖先,再给长辈拜年,然后去村中的长寿老人家拜年。这天村中人川流不休,在外边当干部的打小工的无论贫富贵贱都在拜年的人流中,见面全都是喜逐颜开,说着‘新年好!’的吉祥话。这-天拜年都是规规距矩跪拜,主人忙着阻挡打招呼:‘行了行了,快进房孑!’花生糖果松籽早摆在茶几上了,递茶水递烟忙的不亦乐乎,小孩孑这一天最高兴,进谁家门都挣压岁钱,现在人最少也给十元,关系近点都给一百元或五十元,记得我们小时候,人们给小孩都是一毛。给多给少总是一份心意,孩子们见钱总是高兴的,初一的孩子都有一种我的钱我做主的自豪感,买玩具买鞭炮大人都睁只眼闭只眼。
初一的中午饭开的特别早,十二点刚过妇女就进厨房了,好在一切都是准备妥当的只是加热。这顿饭是最排场最隆重的团圆饭,平时分房的兄弟们或和父母分吃的,这顿饭都是合灶而吃,凉莱饭莱都是最好的全上,桌子摆的满满的,全鸡是不可少,新年伊始讲究‘吉利’,照例是先敬奉祖先然后全家上席,先酒莱边吃边喝,弟兄几个你敬他他敬你常常喝的面红耳赤,老人们就会说:‘少喝点,别误了正事’!女人也会趁机劝:‘少喝点,不尽兴的话晚上继续喝,现在赶紧吃饭’!酒莱盘子撒下,鸡虾肘子等又是一大桌,每人一个‘油馄饨’馍是必须吃的,按人口必须多出个馍,希望明年能添人进口,祈求人丁兴旺。。
中饭吃过男丁们要带上纸币去祠堂烧纸放炮,这是全族人统一的行动,包括上了年纪的长者,祠堂在文革中被破坏了的家族就集中到家族中长房家,那里供奉着‘历代祖宗牌位’。从长房家出来,又按近支分房烧纸燃放鞭炮。每年初一的拜年和烧纸,即老人口里的‘正事’是很认真庄严和壮观的。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礼仪之邦,‘年’文化应该说是这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份,过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大最旷日持久的节日,无论你是显贵贫民,无论你远在天涯,过春节千古不变,那就是普天同庆感恩祭祖亲情团聚!
从初二到初五就是走亲戚拜年的时间段。儿时的拜年大多数都是步行,背上油馍点心和弟弟走四十里才到舅家,走的讥锇难忍,就掏个馍一分为二,一路上歇息几次,口里不断抱怨外家怎么这样远?!因为大部份人都是步行一天只能走一户或二户,拖拖拉拉就得好多天。那时人重亲情,拜年去重亲家如外家岳丈家,有时全家起营拖儿带口吃一天饭,却只带油馍和一包或两样糕点,但是老辈人讲究‘礼无车戴礼轻情义重’,人只要来了就有说不完的亲热表不尽的心近,围在灭炉旁说呀说。拜年的顺序排列笫-天先是舅家,其次岳丈姑姑姨姨等。进门先给祖先上香磕头,再给长辈磕头拜年。拜年重在一个拜字。现在拜年全是小车摩托,一天跑五六家,有些年青人不懂礼数,进门放下东西抬脚就要走,抽不了-根烟说不到三句话就去下-家了。其实也怪不得他们,生活节奏快消费压力大,买房买车娶媳妇都是天大的价,初五过了就得出门打搏与钱较劲了。
初五在我们关中农村叫”破五’’,早饭吃饺孑,中饭早早供奉祖宗神位后,就烧纸鸣鞭炮,把影神轴子牌位收起来藏好。过去有句老话:”过了破五少肉没豆付。”意思是先祖己归地府了,我们自己吃的就没讲究了,拜年迟到的亲戚招待不周理应谅解。
(三)闹元霄迎财神
初五收了影神轴不等于年过完了,后边二十多天依然精彩纷呈。
初六没事,初七俗话是“人七,”也就是神造人的日子。所以早上吃‘拴魂面’,依然是清汤臊子面。这一天不扫地不冼衣,担心魂魄乱了。十里乡俗不同,小时有一年初七在外家过,晚上妗子手里提个罩子灯到大门外,喊着我和表弟的名-遍又一遍喊:‘我娃回来!’我们家乡没有这讲究,只是清早不出门不扫地,担心魂扫乱了,晚上大门挂灯却不喊小孩。
尊老爱幼和礼尚往来也是传统文化里的重要内容,在过年的时节把这两项表现的淋漓尽致。初二到初五这三天全是小辈给长辈拜年,到了初八到十二就是长辈去小辈家送‘茧茧馍’了。因此初七中午妇女又蒸‘茧茧’,‘茧茧’形如蚕,在头的部位用枣做两只眼,用密密的梳子在身上压出对称而好看的花纹。如果给外甥外孙送灯,除了十个‘茧’外,必须得蒸两只守灯的‘鸡娃’,假若孩子年满十二就得‘完灯’,需蒸十个小鸡俩只大鸡两个大馄纯,(谟比碗还要大)或蒸十二条-尺长碗口粗的大‘茧’,两个大馄饨,十四个大花馍分放在两个大筛子中,上面插上‘花开富贵’‘二龙戏珠’的面花,上面盖上喜庆的红绸被面,买两个斗大的红灯笼,+三根大红烛,初九用担子担着花馍提着灯去完灯。面花一般都要请村里的‘能婆娘’,把面团用染料分别染成七彩色,再捏成各样虫乌花卉,放茏里蒸十来分钟,就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面花啦。头年冬出嫁的姑娘也和‘完灯’-样,不过名称叫‘送茧’!
送灯‘完灯’送‘茧茧’从初八持续到十二结束,这几天和拜年-样,南来北往路上车水马龙,村里今天张家媳妇‘送茧’明天李家孙子‘完灯’宴席不断喜气洋洋。正月+三‘杨公忌日’不出门,村里的锣鼓便开始了,花鼓队秧歌队把排练好的队形再温习凡遍,十五要闹元霄了
小时候每年十五,我们村的剧团搭台子唱大戏外还耍社火。有‘芯子’‘高跷’‘血故事’,那年我被乡亲们打扮成一个官老爷绑上高高的‘芯子’,通村转一遍后在戏台上卸妆下‘芯子’。戏中午和晚上都唱。我记得中午是‘小姑贤’’和‘四朗探母’,晚上是‘杀庙’还有什么记不清了,旦角都是男人扮演,捏着噪子声音细尖不留神就冒出了男声。有一年十五随父亲在县西忽家村的老舅家,晚上去县城看‘放火’只记得到‘放火’时我己在父亲肩上睡的迷迷糊糊,被惊天动地的‘咚咚’声惊醒,就见半空中出现了有神像的庙宇,大人们的惊呼一声接一声,又是‘咚咚’连响后,空中出现仙女-样的图像双脚藏在圆圆的蒲萝中轻轻飘动,好象听旁边表叔表婶喊:‘拾棉花’,长大后一直到现在再也没看见过那么神奇、那么漂亮、那么不可思议的烟花。现在十五也放火,但大半都是满天星。
正月十五吃罢早饭,村委会组织村民扭秧歌敲花鼓跳广场舞,以村小组为单位,组组都会出节目。到了晚上,户户大门洞开灯火辉煌,孩子们挑着灯茏在通明的村道中追逐碰灯,我们小时候挑的灯都是纸糊的四方形六棱形或红纸糊的圆‘火蛋’,十五晚讲究碰灯,那种纸灯-碰就破就着火,拍拍手象完成了任务一样兴高彩烈。现在的灯都是纱灯或塑料灯更有电子灯,再碰也难着火,家里小孩的灯笼反而成了鸡肋,放着没用丢了吧又看着可惜。
十五晚迎财神,妇女们天不黑就开始在案板上水瓮灶台客厅卧房水窖箱盖柜盖等处供上插烛的‘茧茧’馍,箱盖柜盖都半开着,客厅除了供奉着‘茧茧’还有‘麦屯’和‘谷穗’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牛登。大门洞开,期盼财神爷进来。
(四)燎干
十六以后每天做饭都有讲究,我只记得‘初一十四二十三,将米粉成面,’这三天不可以烧稀饭只能用面粉做饭,二十是补天补地吃饼孑。二十一妇女又得蒸馍,二十二‘干’下来不许蒸馍不许烧油炒莱直到三十“燎干。”
三十‘燎干’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目,这一天妇女们发少许面,揉进花椒叶盐及小茴香等调料,做成骰孑大小的方快炒干,自己吃也送乡亲邻里,把炕席掀起扫出尘土盛在拨箕里,在碗里盛上水放入一小撮面粉米粒针和线,蒸茏里放上刀勺杆仗抹布笊捋,等到晚上,在大门燃起高大的火堆,先把角落清扫的垃圾倒进火中,再把碗中的一切倒入,然后把笼里的东西一件件分别在火中晃几下,口中念念有词:’针针线线米米面面,蝎子油原狗扎扎跑去东沟乱渣滩’。然后全家人挨个从火堆上跳跃而过,把身上的晦气不吉利让火燎走,老人不敢跳就抬抬胳膊抬抬腿,在火边站着也行,出门在外的人女人拿出其人的衣服燎几下就行。火燃尽了,取个白馍埋在灰烬中烤黄,据说吃了不牙疼。
每年的燎干,意味着年过完了,整整一个月的春节在熊熊烈火中彻底结束谢幕,人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带着对新的一年无限的希望,开始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完
同凤英,爱读书爱运动,县作协、诗词曲联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与报刊。
*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每天更多精彩
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赵粉绒
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