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轶事七
军校轶事(七)
刘建国
重庆林园是我们的母校,一直被誉为“通信兵的摇篮”。年9月,我们学员十一队来自全军的名干部战士从祖国各地聚集在这里,开始了为期三年多的军校生活。4个区队、12个班的同学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拉练、同实习,直至毕业,各自奔赴新的战斗岗位那一天。
同学情重、战友情深。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遍布祖国各地的同学们在回顾军旅生涯经历中,无不感到当年的军校生活是多么值得怀念……
穆哈默德
我们的区队长叫穆建忠,河北唐山人。他是我们十一队唯一一个年入伍的干部学员,也是被队里最早任命为区队长的一个老兵。尽管穆区队长资格很老,但他一点儿架子都没有,为人随和耿直,平时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从不藏在心里,憨态可掬。我们这些比他年纪小七八岁的战士学员,都喜欢和他在一起嬉笑打闹,其乐融融。有时玩笑开的很大,他也从来不生气,总是一笑了之。有件小事我记忆深刻,以至于四十多年后同学相聚,谈论起这事,依然忍俊不止,大家笑得眼泪都出来。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区队长接到老婆来信,告知他们的小儿子诞生了,他高兴得整整一天都没合上嘴,大家也都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晚上,他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嚷着让我们给他的小儿子取个名字。因为我们知道他的大儿子叫穆良坡,于是大伙儿便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人认为叫穆良川比较好,有坡有川,有人觉得叫穆良山比较顺,还有的说叫穆良志也不错,等等。区队长思考再三,一个个都给否定了,认为他们起的名字都不十分理想。躺在上铺的我半天没有吱声,冷不丁地探出头来说,“区队长,我也给你儿子起个名字吧。”他一听,非常高兴,连忙说,“快讲讲你的。”我慢条斯理地说,“我起的这个名字和他们的都不一样,可是有点儿洋气,不知你是否能笑纳?”区队长着急地说,“你快别卖关子了,赶紧说吧!”于是,我放大了嗓门说,“依我看,干脆就叫穆哈默德吧!”大伙儿一听,全都笑出声来!区队长眼睛一瞪,沉默了一下说,“净扯蛋!这名字上面倒是有两个穆字,可这是个中国人名吗?算啦算啦,还是我自己慢慢琢磨吧!”
(讲述人:夏海建)
探家途中
年夏天,学校放暑假,我和陈铜、宋福宝、秦有贵几位同学坐同一趟火车回家探亲。火车过了宝鸡之后,逐渐有河南人上车。我们一听到河南人说话,几年不听,感到格外亲切。秦有贵提议:快到家了,人家会不会说我们当兵在外,乡音变了?咱们现在开始,每人轮流,隔一分钟就说一句家乡土话,怎么样?几人点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几乎快忘了的河南新乡土话就一个个地翻腾出来了:自个(自己),中(行、好、可以),馍(馒头)、扁食(饺子)、克旗盖儿(膝盖)、去球(算了),弄啥嘞(干什么),胡求喷(瞎说乱侃),夜黑地(昨天晚上)等等。一开始大家说得还很快,可10分钟后,有些话就想不起来了,也就再继续不下去了。大家安静了一会儿,只听陈铜突然说了一句:“不哩老噔”。秦有贵、宋福宝是城里人,好像不知道,想了半天说,没有这个词!我和陈铜说,肯定有。他们说,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别说,他们这一问,我们俩还真一下子解释不清了。陈铜想了半天,一边比划一边说,比如你秦有贵夏天困了睡在桌子上,梦中发癔症,从桌子上掉了下来,你掉下来的这个过程和动静,就叫“不哩老噔”,这可是地地道道的河南土话,可惜你们城里人听不懂啊!
(讲述人:秦永山)
校长蹲点
上个世纪70年代,国家困难,许多物品都是定量供应,部队和军校也不例外。从年我们入学来到被誉为通信兵摇篮的林园那天起,我们十一队的伙食就一直不怎么好。因为平时菜中的油水少,每次饭后的一碗一盘很好刷洗,只要用自来水简单冲一下就行。
记得那是年的夏天,老红军龚副校长来到我们队蹲点。别看副校长资格老,为人却很随和、喜欢和学员聊天。他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在我们队的饭堂和大家一起就餐。正是由于龚副校长的到来,队里的伙食突然就好了起来,一改往常的空心菜、大头菜和莴笋的素三样,增加了腊肉炒榨菜、猪肉炒粉条、肉丝炒辣椒等。每顿午饭都是荤素搭配不重样。由于油水大了,这碗也就不好刷了。为此,负责后勤工作的刘朝礼副队长还特意让炊事班在洗碗池子边上多放了几块抹布。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仅仅维系了一个多星期。就在龚副校长离开我队的那天中午,有同学和他说,“您这一走啊,我们的碗就又不用刷了。”可是龚副校长听后却没有明白是啥意思,就对同学们说,“卫生是要经常讲的嘛,这饭后不刷碗可是要不得的啊!”听他这么一说,大家就不好再说别的了,只好回答:“要得,要得!刷碗还是要得的!”
(讲述人:戴玉宝)
宿舍琴声
在校期间,除了紧张的学习之外,同学们还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各自的爱好和特长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当时,我们五班的10名同学中,有爱打篮球的、有爱踢足球的、有爱玩器械的,也有参加宣传队经常排练节目的。出于好奇和兴趣,我从队部里找来了一台手风琴,殷汝俊则是弄来了一把小提琴。由于没有老师教,我俩就只好自己在宿舍里鼓捣起来。一开始,我们两人是各拉各的,音不准、调不对,大家听了简直就是噪音,甚至有的人直捂耳朵,只要我们一拿起琴来,有的同学就自觉地躲出去了。后来,为了学得快一点,我还专门到解放碑附近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手风琴教程,照本宣科地练了起来,没过多久,果然是见到了一些效果。殷汝俊同学本来二胡就拉得不错,所以练起小提琴来也是进步很快。毕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没用多长时间,我和殷汝俊的小提琴、手风琴二重奏还真练得越来越有模有样了。在晚上自由活动时间,一曲《浏阳河》、一曲《游击队之歌》经常在我们五班宿舍响起。听到琴声,走过路过的四班和六班的同学们也常常过来凑个热闹。那种自娱自乐的欢快气氛可想而知。让我觉得可惜的是,后来因为忙于开门办学和外出实习,加之临近毕业,队里的文体活动减少了,宣传队也不活动了。我们俩的二重奏欢欢乐乐地练了一阵子,再也就没有坚持下去,更别说有机会给大家好好表演一下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殷汝俊同学退休以后就成为了当地社区公益活动的文艺骨干,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而我自从离开军校回到部队后,就再也没有摸过手风琴。只是前些天我在家中无意发现了那本封面上写着“一九七五年购于重庆”的《手风琴教程》,才想起了算是值得回忆的这么一小段。(讲述人:刘建国)
口蘑罐头
入校的第二年暑期,学校放假,规定每个班要有留守人员。当时班里的刘金柱同学和我主动要求留校。我们每天复习复习功课、打乒乓球、游游泳、散散步等,日子过得满自在的。当时队里边也没啥事,大部分时间都是自由支配。我和金柱经常在一起打乒乓球,他总是想赢我,但却始终未果。
有一天我俩又要切磋乒乓球,事先打了个赌,三局两胜,谁输了谁买酒喝。第一局刘金柱果然勇猛地拿下。我倒是并不着急,拿出发球和弧旋球的绝招,连胜两局。得嘞,我和金柱到服务社,他主动买了一瓶泸州二曲。我也不能吝啬,立马掏钱买了一瓶清水口蘑罐头。回到宿舍,我们是白酒就蘑菇,推杯尽盏喝的不亦乐乎,一瓶53度白酒,一瓶蘑菇罐头,让我俩拼了个精光。于是乎,两个人双双倒床而睡。到了夜里1点多钟,我的胃开始难受,紧接跑到洗漱间大口大口地吐了起来,直到把胃液都吐出来,才算是再次回到床上。第二天早晨醒来,头昏沉沉的,胃还是那么难受,这股子劲儿,直到下午才慢慢缓过来。自从那次酒喝多后,我只要见到口蘑,就下意识地恶心。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就再也不吃这种蘑菇了。当然我也明白,那不是口蘑的事,那次我喝了有7两多,金柱只喝了不到3两,滑头啊!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这事来,也算是我和金柱同学的一种缘分吧!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这件事?哈哈哈哈!
(讲述人:曹晓军)
编辑:刘建国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