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里的物哀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听说过“物哀”吗?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有些怪怪的,好像从来没有听过,也没有见过。其实,这是一种来源于日本的文学理念,物哀文化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即:“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的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裏把这些事情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这个解释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真情流露”。这样一说,你是不是突然就懂了?应该与中国的古代诗词中的“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手法相似吧?比如那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日本的物哀文化对本土的文学、影视、诗歌等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如《源氏物语》中悲与美的情怀,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中朦胧、含蓄、哀伤之美。是枝裕和《如父如子》中对情感的抉择,人类纠结的内心与儿童的天真烂漫,还有那淡淡的忧伤。物哀文化是一种审美。日本人喜爱白色,白色像雪,纯洁而高贵。但雪有藏着寒冷的肃杀之气,也容易消融。这个从有到无的过程中,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无常的哀感。物哀文化,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非常契合。日本四周环岛,一直都是一个美丽的国度。有着独一无二的富士雪山,有着清晨朦胧的阳光,有小桥流水,还有曲径通幽。这类氛围之美,环境之美,以及画师笔下的草长莺飞和作家笔下落英缤纷。这些真实与虚拟的美,就是物哀文化。“悲与美是相通的”,这是物哀文化强调的重点。比如白雪会消融,满月会变残月,花开也会凋零,这些带着遗憾的美,就是物哀文化的精髓。物哀文化是一种生死观。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川端康成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在渡边淳一的笔下,这样的“死的艺术”也得到了体现。故事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因婚外恋而双双殉情的故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即便是没有读过《人间失格》的小伙伴们,应该都在不同来源,不同的地方里听到过这句话。《人间失格》一书,是太宰治真实心理的完整提现。有人说这是一本致抑书籍,但是日本的物哀文化,恰恰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雪国》的景物描写中,有许多片段皆与山相关,同时采用冬天作为时间背景,迎面而来的虚无雪景,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用以展现生命的颓败美感。在你看过的日本书籍或是电影中,有没有出现过物哀文化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告诉我们。(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8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