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神奇的小抹布
说到主食,就不能不说到埃塞俄比亚的英吉拉。看过万水千山走遍的吃货,大概会记得三毛描写墨西哥名吃塔可,说它是可爱的小抹布。可是,英吉拉的抹布即视感可比塔可高上几个次元。从外观上看,英吉拉总是灰扑扑的,带类似蜂窝状的孔洞。通常英吉拉烙熟时是圆圆大大的一张,埃塞人习惯将它卷起来,再切成段,码成一盘或一小篮子端上桌。至于味道,它闻起来有点酸酸的,又有点面食馊掉之后的感觉。吃的时候,它须得蘸肉汤或菜汁,简直全方位地像一块儿身经百战的脏抹布。英吉拉并不好吃,一定要比较的话,味道有点类似老北京推崇的豆汁,口感则软塌塌的,不似面粉般筋道。埃塞的许多餐馆大概早发现了外国游客对它很难有爱,所以在我们点菜时,服务生总会体贴地问一句:要面包还是英吉拉?若答案是英吉拉,他们脸上往往会绽放出一个欣慰的笑容,似是骄傲,又有点儿你小子果然识货的意思。在埃塞,一路都是吃英吉拉的,倒不是口味特异,也并非讨好埃塞人民,主要像这样前所未闻的土特产,不管好吃不好吃,总要努力体验,不然回了国也就再吃不到了。何况,面包并非新鲜烘烤,而是寻常超市可见的货色,经常还是偏甜味道的,跟炖肉烩菜不搭。去奥姆河谷看土著部落时,我们曾经找了位向导。某一日,他突然指着一片貌似杂草的植物说:看,这就是英吉拉。在我的臆想里,英吉拉大概是类似荞麦的样子,谁知全非如此,它有点儿像麦子,一穗穗的,但每一穗都很细小,捻开来,里面的颗粒更细如芥子。据导游说,这作物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埃塞俄比亚画眉草,但产量很低,制作工序也有点小复杂,需要磨成粉,调成浆,经过几日发酵,再像摊煎饼一样摊出来,只不过由于它粘稠软榻,无法翻面,只能等表面不断发泡时,撤火晾凉,最后卷成一大卷,切开食用。因为埃塞多火山岩土,水源受土壤影响,矿物含量高,长期饮用容易患上肾结石。然而,上天造物诚不我欺,往往有相生必有相克。英吉拉恰好就是这病的克星。这知识是书本里得来的,但英吉拉的另外一个奇效我倒是亲身体验了。一起走埃塞的还有几个同伴,大约玩了5、6天的样子,开始有人皮肤上起红包,像是被蚊子叮过那样,很快就连绵成片,而且不时作痒,相当痛苦。我们以为是遭遇跳蚤了,于是集体涂驱蚊水,疯狂洗衣服,甚至搬去贵价旅馆住,但毫不见效,而且中招者越来越多。后来发现,仅有两个没中招的人都是坚持服食英吉拉,拒绝与面包为伍的。容我猜测一下哈,埃塞气候干燥,饮食多牛羊肉,水果则主要是芒果,加上我们每天都少不了来上几杯咖啡,难免因上火导致抵抗力下降,细菌入侵皮肤造成感染的可能性极大。英吉拉大概是寒性的,正好可以消火去内热。以上内容纯属假设,并无科学根据。反正,离开埃塞之后不到一周,中招的人也都恢复正常了。以文明程度论,我在埃塞最喜欢的城市是古城贡德尔。街道较之其他地方,明显要清洁一些,商铺饭馆也多少有点文艺气息,特别是那家四姐妹餐馆。餐馆主人正是一家四姐妹,除了三姐专职打理生意,其他三人各有志业,比如警察局女官,又比如进出口商人,俨然是当地的白富美。她们都讲得一口流利英文,看似见多识广的样子,其中一个还来过中国。餐馆则布置得既有非洲民族风,又有英式整齐精致的格调,食物精致可口,关键是价格还不贵,至少对游客而言。不论餐厅美丽与否,菜肴合意与否,埃塞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轻轻易易地就能喝到一杯好咖啡,不论是连锁咖啡馆,还是满街可见、1块多人民币一杯的地摊货,基本无一例外地显现高品质咖啡产地的风范。由此可见,埃塞人民是热爱咖啡的。那些褐色的小颗粒在他们眼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出口创汇的工具。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屡屡喝到类似刷锅水一般的咖啡后,不得不感叹,埃塞人民还是很可贵的。热爱咖啡也算是热爱生活的一个体现吧,毕竟这种人总是有希望的
上一篇文章: 周姨娘的人生解读为王夫人牺牲掉儿女和幸福 下一篇文章: 军舰的甲板上为什么都铺有烂抹布原因主要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