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的伤逝谈女性出走的困境与救赎
文/小董
来源/怀左同学
年鲁迅发表了《伤逝》,这是鲁迅唯一一部描写爱情题材的作品,属于《彷徨》中的一篇。
如果翻看《伤逝》的同时期作品,你会发现一对恋人为了爱情勇敢地与大家族决裂,期望过上王子与公主般的生活,就如一个童话一样梦幻,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小说至此便戛然而止。
但鲁迅却截然不同,他将目光投向在一起后的柴米油盐,甚至心酸悲苦。撕破了生活的理想面纱,直面现实的血淋淋,或许这就是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
总比别人看得透一些,深一些。
《伤逝》讲述了一位叫子君的女性冲破封建牢笼与丈夫涓生私奔,凭着一腔热血在爱情里丧失自我般地全心付出,被丈夫无情抛弃后走向自杀的故事。
本文,将从无法挥去的父权阴影、夫权的二度笼罩、经济决定底气这三方面来剖析子君的悲惨结局,进而探讨当代女性如何实现自我救赎。
一、女性出走后的困境
1、父权阴影笼罩下的女性之痛:被监视,被束缚
鲁迅曾在年发表的《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为冲破封建家庭牢笼,离家出走的女性提供了两个结局。
“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之后的两年里,鲁迅完成了《伤逝》一文,在文中塑造了子君这一女性形象。
子君是一个大胆新式的女性,在当时那样的时代环境下,大多数女子只能听从父命,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子君不但违反父命,还离家出走,与他人私奔,追求心中的理想爱情。
敢于出走的子君真让人敬佩,当我看到她毅然出走的情节时,我的情绪也随之澎湃。这种勇敢的精神在无形中也感染着我。但看到父母反对子君出走时,我也同样为这种愚昧的时代和家庭环境感到无奈和愤慨。
出走的子君看似是勇敢且自由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万恶的父权阴影始终笼罩在她周围,时时刻刻监视着她。
有一天,涓生送子君出门,但子君的父亲把脸紧贴在窗玻璃上,用他那带着鲇鱼须的老脸注视着他们,哪怕相距十多步的距离,子君也感受到来自远方一双眼睛的注视。
看似自由的出走,其实她的言行举动一直被人监视着,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强大的父权。她就像一支被人牵着线的风筝,飞得再高也难逃线的束缚。行动上的自由出走,心理上却被父权牵制着。
看到这个情节时,我也像被别人注视着一般如坐针毡,也更能体会到子君用外在的淡定来掩饰内心的不自在。
婚后的子君被家务,照顾孩子等各种事情缠绕,慢慢地变得庸俗,渐渐地丢失了心中的文艺梦。各种矛盾的交织导致涓生向她提出了分手。
被抛弃后的子君,对生活感到迷茫,身心皆遭受打击。看到被抛弃的子君,我同样能体会到她的感受。一个你将他视为全世界的人决绝地离你而去,就意味着你的世界在顷刻间崩塌。你会迷茫,痛苦,不舍,绝望。甚至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伤害了你,这样的子君是令人同情的。
受伤的子君最后选择了回娘家,当初那个为爱情义无反顾出走的她,在遭遇现实的碾压后,已不复存在。
但回家,象征着她再一次向父权妥协。
在那个年代,离婚被抛弃的女子就像一块破抹布,不但受到外人的冷眼,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以冷眼瞧你。
一个人无法忍受社会和家人的屈辱时,也只能选择自杀。《伤逝》的结局虽是悲的,但悲的很合理,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思想,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结局。
虽然在我目睹子君的经历时,心中感叹子君很傻,为何要因为别人的目光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但回到时代现场,如果我们遭遇这样的事情,或许任何人也难逃自杀的宿命。
但子君从出走,同居到回家这一整个过程,始终被强大的父权注视着,监视着。
2.夫权桎梏下的女性悲歌:被启蒙,被启发
子君不但一直活在父权的监视中,当逃离家庭后,还承受了另一种力量的束缚——夫权。
一重障碍未过,再来一重,两股力量的双重压制,不由得使读者心生一种同情之感。
《伤逝》是通过涓生的回忆,以涓生的内心独白来展示出整个事件。这一视角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浓浓的夫权色彩。
以男主的视角书写女主。给读者提前设定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场景,有意把男主置于一个忏悔者的角色,让读者以审视的眼光来看待男女主之间发生的故事。从而唤起读者对男主的原谅和同情。
我刚开始看这本书时,就陷入了男主的圈套,看着男主感人肺腑的回忆文。带着原谅和同情的心情看着一部忏悔录。但在看第二遍时,逃离那个设定的基调,纯粹看整个事件,才感受到女主的可怜和可悲。
文章的开篇是涓生的自白:“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在这里涓生似乎情真意切,满怀悔恨的心情。但回顾全文,你会发现涓生和子君的情感付出并不对等。子君对于涓生可谓全身心地付出,其中虽有缺乏理解的地方,但至少她是真心对待涓生,而涓生对她的爱就不那么完全,总有保留和隔膜。
涓生回忆他们当初相爱时这样说:“我已经记不清那是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糊,夜间回想,早只剩下了一些断片了;同居一两个月,便连这些断片也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
相比于涓生的遗忘,子君却是什么都记得。她说:“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
你的心爱之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忘却了和你相识相爱的种种经历,连经历的断片都无可追踪,可想而知,他对你的用情之浅。
看到这里,我确实为子君感到不值,为了一个男人和家庭决裂,冒着被质疑,被冷眼的危险毅然选择与他在一起,子君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太多,却换来一个无情的抛弃。
其实这里也反映出从一开始两人的爱就互不对等,而一份不对等的爱固然不会有好的结局。
就像一句话说的:“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就像抱着一颗仙人掌,抱得越紧就伤的越深。”
而且当两个人生活久了才会发现彼此到底适不适合。事实证明,子君和涓生并不适合。
生活久了,矛盾也开始显现。
涓生开始埋怨子君顾了家务后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又何求读书和散步。埋怨没有一间静室供自己工作,抱怨子君不像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导致自己不能安心做事。到最后甚至连子君在餐桌上的大嚼行为都让他厌恶。
在这段情感中有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涓生并不是真的爱子君,他没有把子君当作一个爱人来对待。
子君最初吸引涓生也是因为,在他向她谈论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泰戈尔、谈雪莱时,子君总是微笑点头,貌似与自己产生共鸣,但实则不是。
子君并不是真正地热爱这些东西,只是为了迎合涓生乞求得到回应的需求。所以从始至终两人的三观并不相投,志趣不相吻合。
所以,当同居后的子君陷入到家庭的琐碎,忘记了曾经的诗词歌赋和风花雪月时,涓生开始对她产生了失望和厌恶。子君不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