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堂生涯是从准旗柴登小学开始的
我的学堂生涯,是从准旗柴登小学(现名柴登希望小学)开始的。二十年前,十里八乡还没有幼儿园,我们都是到了七八岁直接上小学的。
学校是小乡里的一所小学校,因为地名叫柴登,所以就叫柴登小学,也不知道柴登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本市有很多个柴登,大概是“平洼”之义。那时候的学校条件,和现在的相比,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校园是用蓝砖墙围起来的,有的地方已经塌了,有的地方还能勉强维持。校舍都是平房,窗户也不严实,总是漏风。夏天,教室阴冷得不见光;冬天更甚,值日生要早一点到学校生火。一个小火炉,二三十个学生,冻得脸通红,个个像苹果一样,老师也直跺脚。
虽然外部条件有限,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是高涨的,老师们也竭尽全力教书育人。那时,老师的教具很简单,一根粉笔一本书,外加一根教鞭,数学老师的教具可能会多一个教学用的三角板。教室里的黑板是用墨汁刷出来的,板书过后,用黑板擦一擦,一片白,擦不干净;用抹布一抹,抹布一片黑,当即作废。教具简陋,墨汁也紧缺,很长时间才能刷一次黑板。刷完后教室里弥漫着一股墨香,就像开学发下来的新书一样,味道很好闻。我喜欢那个味道,好像多闻两下墨香,肚子里的文辞墨水就会多一些似的。
到了夏天,天气变好,白天变长,学校会实行“两放学”,即上下午各上半天课,中午休息。不像冬天,一直要从早上上到下午一两点,然后饥肠辘辘地等待放学。大部分学生离学校远,除了“11路”也没有其他交通工具,“两放学”时只能在学校起伙吃午饭。有钱的交钱,没钱的交粮,更没钱的就拖欠,等秋天打下粮食来再交。老师、学生吃的一样,每天雷打不动寡烩菜、磕牙小米饭,没有人挑三拣四,觉得能吃饱就是莫大的幸福。大家吃完饭就去大通铺上睡,一觉醒来预备铃都快响了。食宿条件简陋,但并不影响大家的学习。
起初,学校的软硬件就是这样,没什么可多说的地方。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有了变化。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学校有了一台电视,可以看碟片,我记得我们听了好多名教师的讲课视频。音乐课上有了电子琴,只是会弹琴的老师没几个。“高端”的教学设备越来越多,等我们小学毕业时,已经开始着手安装多媒体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逐年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农村学校也受益良多。我们的校舍重新翻修,盖起了教学楼,明亮宽敞,再不需要生火炉。学校的设施设备日新,和城里也能比肩,甩当年“十八条街”。饭菜也变得多样而营养,吃得可口。师资力量更是日渐雄厚,教师队伍素质越来越高。总之,每次路过小学时,总会看到一些新变化,感受到一些新惊喜。
二十年过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从柴登小学走出去,又有一批又一批学生进入柴登小学学习。然而,学校的风景已大不相同。我羡慕现在的学生所拥有的好条件,也感慨教育的发展,点赞时代的进步。纵观多年变化,对比学堂之今昔,此刻,唯有“真好啊”三个字可表达。
—THEEND—
来源/小花池
文/池小花
责编/白倩、杨阳
校对/李荣
怀念我的小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