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孩子的猫鼠游戏如何让网瘾少年回
作者:沈木
来源:凤凰网
当代中国孩子的“反侦察能力”,越来越让心理咨询师们叹为观止了。在陈瑾和李丹旻接触的案例里,为了绕过父母和学校的手机禁令——
一个男孩偷偷攒钱买了4个手机,一个拿自己手里,一个藏宿舍,一个藏教室,一个藏在同学那里。
一个孩子把手机藏在学校某个山头一棵树的树洞里,一到课间,就和几个同学狂奔过去轮流玩。
一双父母定期扣留孩子手机,直到某天拿着那个手机去充电,发现充电线压根插不进去:孩子在网上买了一个假手机,长期瞒天过海。
“为了玩手机,孩子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家长防不胜防。”李丹旻感慨。
但越禁止,就越向往——如陈瑾所说,这在心理学上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这场恒常的猫鼠游戏里,试图防止孩子沉迷网络的家长们,往往用错了方法。
“孩子沉迷网络只是结果,不是原因,”李丹旻表示,“人天生需要连接,如果跟真实的人连接不上,他就会逃到虚拟世界里去连接。”
在心理咨询领域,李丹旻已经工作了14年。她接待的孩子中,被贴上“网瘾”标签的不在少数。当焦虑的家长们带着孩子前来咨询时,李丹旻会陪伴这些家庭,观察孩子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网络,直至“看上去不可自拔”的。她发现,家庭的境遇有千万种,但孩子沉迷网络的缘由多是两种:有时,他们受到了强管束,动辄得咎,于是网络成了高压之下的“避难所”;又有时,他们被长期忽视,只有在网络中和人互动,他们才觉得自己“还活着”……
“一切关系的起源都是家庭。”李丹旻说。如今,很多像她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者们,正在努力尝试的,就是把“逃”进网络里的孩子拉回现实世界。
心理咨询师陈瑾面前的这个小女孩8岁,她呈现出明显抑郁状态,非常敏感,很容易紧张。一次,陈瑾为她倒了一杯水,孩子不小心把水杯碰翻了,水撒了一桌。
陈瑾拿抹布去擦水,小女孩突然啜泣:“陈老师,你为什么不生气?”
“一看就知道,她是从来不被允许犯错误的小孩,如果在她家,这会带来一个爆炸的场景。”陈瑾说道。
陈瑾发现,这类“不敢犯错”的孩子,家长往往是高控制型的,要求孩子事事完美,不准犯任何错误,经常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
曾经有家长找陈瑾咨询孩子问题,原因却让人咋舌——他们困惑的是,孩子回家上厕所的时间太久,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哪怕孩子上了一整天课,放学到家已经是晚上10点,有的家长也会在厕所外面不停催促孩子,“快点,你的同学都开始做卷子了”——陈瑾觉得,这样的家长,比最严苛的老板还要严苛。
“孩子们其实是被家长和老师‘推’进网络的。”她认为。
陈瑾观察发现,很多沉迷网络的孩子,往往在现实中遭遇了太多的挫败和否定,他们不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