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汪曾祺黄油烙饼

编者寄语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年10月16日,已经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身逢盛世的我们,早已不再苦于物资的匮乏,衣食无忧。有幸我们不曾亲身体会挨饿之感;不曾困于饥寒之忧。回眸往昔,特定年代,特殊时期,人们又要经受多少磨难与考验。儿孙欲养而亲不在,又是多么的苦涩无奈?能够“少年不识愁滋味”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与幸运?正如莫言所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汪曾祺笔下《黄油烙饼》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爱不必惊天动地,但要经得起生活磨砺;情不必轰轰烈烈,但要经得起岁月打磨。让我们走近文字、走近岁月、走近那难以言说的黄油烙饼……

文本研读

黄油烙饼

作者: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看似信笔随意,但萧胜年龄、家庭状况已然明晰。三岁开始与奶奶相依度日,为后文与爸妈的不熟悉、对奶奶无法排遣的思念,埋下伏笔。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好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接成一道一道的衣服与种种食物,都是奶奶亲手制作。是奶奶对孙儿爱的具体表达,也是萧胜少年时美好的记忆。可看出此时虽然物质匮乏,但祖孙尚可度日。名作佳篇无闲笔,此时的岁月静好,正是后文孙儿的美好回忆。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拉嗓子、掺假的饼子,在饿的状态下萧胜也可以吃的挺香。饿的滋味可见一斑。为了给孙儿省下口粮,奶奶开始了挨饿与忍耐。为奶奶身体日渐虚弱、身体每况愈下,埋下了伏笔。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呼喽呼喽”,是奶奶因病痛发出的的声音,又何尝不是陪伴孙儿成长的儿歌。一个拟声词,表现出奶奶的病重,“呼喽呼喽去打早饭”也展现病重中奶奶仍然强挺着支撑家庭的坚韧。

爸爸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体现出奶奶对两瓶黄油的珍视。爸爸介绍了黄油的的营养,但奶奶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这珍贵的东西留给儿孙。表达了亲人之间,彼此惦念的无言深情。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浮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这一细节足以触动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引出后文我对奶奶情不自禁的思念,我对奶奶的思念至此开始,永无休止……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黄油”再次出现。黄油不只是营养品,更是亲人间爱的传递。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变的是成长环境,变的是陪伴的人,不变的是对奶奶的爱与思念。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两瓶黄油”第三次出现。被锁在柜子里的黄油,在身为普通劳动者的父母眼中,也格外珍贵。他们舍得孝敬给奶奶,却不舍得自己享用。与后文妈妈启开黄油瓶盖,挖了一大块给萧胜烙饼相呼应。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睹物思人,欲养而亲不待,堪称世间最浓重的悲凉。知晓奶奶离世原因后,对奶奶的思念之情更深。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会开了三天,参加会议的人在食堂的包间里吃了三天大餐。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包间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

鲜明的对比,即使是孩童也可以感知到。黄油烙饼的香味引发好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有删改)

珍藏的黄油终于被开启了,妈妈可以自己咽下红高粱饼子,但无法忍受自己孩子的的委屈与期待。吃到了黄油烙饼,又自然而然想起了将食物让给自己的奶奶。照应前文。结尾言有尽,意无穷。

知识建构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塑造人物。”“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奶奶是勤劳的,对孙儿充满爱。奶奶是善良的,甘于挨饿,也要将食物让给孙儿。奶奶是坚韧的,带病也要坚持照顾孙儿。奶奶是节俭的,她珍视黄油却不舍得自己吃。

(2)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胜儿!回来吃饭咧……!”“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平常的话语,饱含深情。饭菜和食物,都先想到家人,唯独忽视自己。

(3)用特定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特定的年代,特殊的时期,无法言说的无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51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