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儒家及语言禁忌文学天空
《文学天空》网刊首发原创优秀作品,是文学双月刊《琴台文艺》及其他杂志的选稿基地,主发青春、情怀、乡土、都市、亲情、留守题材的小说、散文和诗歌类作品。
原创声明:作者授权原创首发文学天空,侵权必究。
从远古起,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就占绝对优势。由于汉族长期主导王朝政治,渊源影响深远,汉族王朝独特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特征,也为其他民族国家或其他民族主导王朝所少见。
儒学影响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儒学也称儒教或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对汉族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礼治”: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谁违反了“礼”的规范,谁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儒家的“人治”: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做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学所传授的不外乎《四书》、《五经》。其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在历史过程中,汉族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的语言,逐渐成为了风俗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汉族素来注重礼仪,语言讲究避讳,历来都是汉族十分看重的一项禁事。
语言禁忌
语言并不简单的只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风俗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汉族语言避讳,小到家庭,大到社会,下及平民百姓,上达王公大臣,几乎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违犯这些语言禁忌的人,轻者自己可以破解,重者将导致抄灭九族,所以历来都是民间十分看重的一项禁事。以下,就分别着重于民间语言禁忌的几个方面来谈一些避讳的实际例子。
1)称谓禁忌
称谓禁忌即名讳方面的避忌。自周朝开始,人们有了讳避称谓的习俗。当时,是在人死后,开始讳称他的名字。到了秦汉时代,不但人死后讳名,生前也要讳名了。最初的避讳是在上层社会、权威人士之间实行,后来流行于民间,影响到各家各户,成为一种民间惯习。
汉族向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不论说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司马迁写《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六朝时,有人为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作白铁树;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身不听乐。可见历代家讳之严。直至现时,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长辈的名字,更不能叫长辈的乳名,与长辈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讳。
尤其忌讳的是,晚辈的名字绝对不能与长辈的名字相同,或者有谐音字、同音字。否则,认为不尊长,是欺祖的行为。晚辈称呼长辈时,一般应以辈份称谓代替名字称谓,如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等等。这类称谓可明示辈份关系,也含有尊敬的意思。不但家族内长幼辈之间是如此,师徒关系长幼辈之间也是如此。
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不但晚辈忌呼长辈名字,即使是同辈人之间,称呼时也有所忌讳。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宜呼其名。一般常以兄、弟、姐、妹、先生、女士、同志、师傅等等相称。在必须问到对方名字时,还要客气地说请问尊讳,阁下名讳是什么等等。妻子叫丈夫外头的、掌柜的、当家的;丈夫称妻子为屋里的、做饭的、内当家的。再不然就是互相认哎、嗯来招呼,一般很少再直呼其名。外人称呼他们,也是某某的男人、某某的女人,某某的老头、某某的老婆。虽然这样说着麻烦,而且也指出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但因为所说的不是其本人的名字,所以也算是做到了没有直呼其名,因而是不犯忌讳的。
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忌讳也很多。避忌与祖先、长辈之名同字、同音之外,还要考虑命相克妨,比如,命中缺金,忌讳以火或火旁字命名。总之,命相八字不得以相克之字命名。小孩儿又有小名,长则更名,但历来也有不少人以小名作大名,一生不改者。成年人又忌讳别人给自己起外号、绰号,俗话说:地怕走斜道,人怕起绰号。
旧社会,有权势的官宦和皇帝还把自己的名讳强令形成法度。例如,秦始皇姓瀛名政,为避讳政字,就改正月为端月,或改正字的读音为平声。这一类禁忌很多,唐宋期间,讳制已经极盛。元朝法典中回避字样竟多达一百六十个,再加上随音旁避的嫌名嫌字,就更多不胜数了。明清讳禁之严,可谓登峰造极。触犯讳禁成为文字狱案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动辄因此而被杀头的事经常发生。避讳的方式有换字、避音、空字、缺笔等等。
由于民间有浓重的地方观念和民族自尊观念,所以在地域和民族称谓方面存在着一些带有轻蔑、歧视意味的贬称或讳称。这点也要切记注意,以免交往中产生误会。例如,中国有南蛮子、北侉子的说法。就是北南地域中人对异域人的蔑称、贬称。
2)岁数、属相禁忌
人的名字要避讳,人的岁数、属相也有所避讳。中原一带最普遍的岁数忌讳是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一百岁等等。据河南、河北一些调查资料表明,讳言四十五岁的由来是与包公陈州放粮有关。传说包公陈州放粮这年是四十五岁,中途遇盗,乔装王八(妓行鳖腿一类角色),逃出险地,幸免遇难;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忌言四十五岁,实际上是与遇险、假死、当王八等凶祸不吉之事相关的。
有的地方,岁数忌言七十三、八十四,据说与孔孟二圣的终年有关。传说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因此人们以为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以逃避的,一般人更不用提,所以都很忌讳。俗语中有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眼窝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等等一些说法。此俗流行于中原一带,其他地区也习见,至今不衰。岁数又忌称言百岁。百岁常常用来指人寿之极限,如百年和好、百年之后等等都是暗指寿限之极的,所以若要问到某个人的岁数时,是忌讳说百岁的。真正是一百岁整,也要只说是九十九岁。否则,不吉。
因属相可以标明一个人的年龄,且又指代自我的本命,所以俗间有忌言属相的禁事。旧时,艺人进宫唱戏除了记住当天宫中的忌字外,还要记住皇上、太后、皇妃等人的名讳、属相的忌字。否则,就要受责罚。
3)凶祸词语禁忌
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畏惧心理,因而禁忌提到凶祸一类的字眼,惟恐因此而致凶祸的真正来临。死亡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了。所以死字是不能提及的。百姓一般把死称作逝世、老了、不在了、走了等等。如今在战场上为国家和民族而战死的人,被称作捐躯、牺牲、光荣了等等。以这些满含褒义的赞词来讳避开那个死字。
关于死事,人们不敢在死事方面戏言。惟恐弄假成真,更忌讳有意以死亡事咒人。如果无意间说出死、丧等字,要作喷嚏状或连唾几口唾液,以破解之。平时与死亡、丧葬相关的事,也忌讳提及,以免引起不好的联想。比如民间忌讳说棺材,要说成财(材)、寿材、寿器等等。殡葬时棺材进门要说官(棺)也来,财(材)也来,财丁(材钉)两旺一齐来等等吉语,以破不祥。
为了防止凶祸的事情发生,民间在语言方面还忌讳说出与凶祸直接或者间接有关的词语。比如乘船的人,忌讳说住、翻,所以称箸为筷,称帆布为抹布。其它沉、停、破、漏之类的话语也都在禁言之列。平时人们忌说眉毛倒了,是忌讳倒霉之意。忌言梨、伞,而称圆果、竖笠,是避讳离散的意思。忌言苦瓜而称凉瓜,是要避开苦难之苦字。忌言吃药,而称吃好茶,是忌讳生病之意。这一切都是避凶求吉的语言禁忌现象,民间称之为讨口彩。
民间以为睡眠时灵魂会暂时离开肉体,直到清晨灵魂回到体内,人们才醒转过来。因此,清晨有许多禁忌,如不许讲龙、虎、鬼、梦等等词语。据说不管是有意无意,说了这些字词,这一日便会遇凶厄、不吉利。早晨最忌说梦字,又忌讳对人讲说自己睡眠时所做的梦,所谓朝勿讲梦,夜勿讲鬼。无非是惧怕谈论鬼魂事,招致祸殃。
有些数字在民间也有吉凶的分别,因而也有宜忌。数字的单双有吉凶的感应性质,一般喜事忌单喜双,但数字吉凶禁忌也有不一致性。比如民间通常是以三、六、九为吉祥数字的象征的。然而也有以此三数为凶的。例如广东潮州人言语间就讳说三字。否则,祸不可测。故当地人称三点钟为两点六十分。湖北天、沔一带,人们以为六是不吉利的,做菜(特别是吃鸡蛋)、送礼物等数目绝对不能是六。当地人读六为禄音。因而六有满禄,即死的意思,所以忌讳。并由此而演化生发出许多骂人的话,如六点(即钟表的半转,有差火、不成人的意思。)等等。由此可知,语言禁忌的吉凶观念是因时、因地、因行业等等因素所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4)破财词语禁忌
旧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爱拱手说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因为财运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以民间很看重此事,时时处处惦念着发财,也时时处处提防着破财。
春节期间,各家各户要祭典财神,民间有串胡同卖财神画像的。财神画像忌讳买卖,要说送、请。串胡同的,带着许多财神画像,挨门喊:送财神爷来了。一般人家,都赶紧出来,到门口回话:好好,来,我们家请一张。如不想买的,也不能说不要,更不能撵送财神的,只说已经有了。否则,财神爷会怪罪的,假如财神真的不来了,这家就要破财的。香港人过年从不说新年快乐,平时写信也不用祝您快乐。因为快乐与快落(失败、破产的意思)听、说起来都容易混淆,是犯忌讳的词语。所以,一般香港人过年见面时总说:恭喜发财、新年发财、万事如意等。还有,民间特别忌讳输字,避免破财。这一类语言不仅仅停留在避开不吉的词语不说这一点上,而且还要改凶为吉,力求通过语言上的变通、调整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一个最为吉祥的理想效果。
5)亵渎词语禁忌
民间的荣辱观也促使一些带有亵渎意味的词语成为禁忌。民间通常以为涉及到性行为和性器官的词语是一种亵渎语,一般所谓有教养的或者老实本分的人都羞于启齿。在不得不说到性器官时,要用那个、下部、阴部等来代替。说到性行为时,也要用办事、房事、同床、夫妻生活、男女关系、偷鸡摸狗、寻花问柳等等委婉词语来代替。甚至连容易引起生殖部位联想的拉屎、撒尿、上厕所、月经等等也都在忌讳之列,一般要改为出恭、解手、方便方便、如厕、上一号、例假等等。骂人时,常以生殖器或性行为来羞辱对方,说明人们相信这一类词语具有诅咒力,能够毁伤仇人的灵魂或者肉体。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没有仇人在场,或不想诅咒什么人时,这一类词语就是应当避忌的了。民间忌言醋,称醋为忌讳,也与性行为有所牵连,因为俗常是把情场上爱嫉妒的人说成是爱吃醋的。实际上,不但非正常的性行为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就是正常的性关系也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例如,民间嫁女忌说嫁而要说出门或成人,怀孕、生孩子不说怀孕、生孩子,而说有了、添喜等等。都是尽量避免引起性行为联想的一种委婉词语,而委婉词语的基础仍然是禁忌。
除了以上与性器官、性行为有关的一些语言禁忌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带有亵渎性质的语言禁忌。例如兔、狗、驴、牛等畜类常常被用来咒骂人,因而平时便忌讳在人前说到这些动物,尤其不能和人相提并论,否则,会伤害别人,引起斗殴纠纷。与和尚、道士说话,更不能说出驴和牛字,因为和尚最忌被骂作秃驴,道士最忌被咒作牛鼻子。
有生理缺陷的人,也讳忌当面嘲笑他的缺陷,这也是对人不尊重的亵渎行为。如当着秃头的人忌言秃,当着跛腿的人忌言瘸等等。现时代,青年女子喜瘦忌胖,若言其瘦,则喜以为是称赞其身材苗条,长得漂亮;若说其胖,则满脸不悦,以为是挖苦她体形难看,长得不美。类似此种禁忌也是很多的,各地不一,举不胜举。总起来一点,凡属于对人不尊重、轻慢待人的亵渎话语一般都是有所忌讳的。
总之,语言禁忌是建立在语言神秘感、语言魔力信仰基础上的。俗话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足见语言的威力之大;说破大吉、道破不灵、可见语言禳解功效之神奇无比。
本文由张学文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