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的报道让这个名字走进杭城千家万户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
尉梅荣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透明袋,也翻开了一段封尘已久的旧时光。
袋子里是一张张泛黄的旧报纸,“钱江晚报”四个字依然红艳艳。
“如果不是钱江晚报,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认识我、认识我们‘湖墅十姐妹’。”
年12月23日的《钱江晚报》,第一次出现了“湖墅十姐妹”。后来只要报纸上有这五个字出现,尉梅荣都会细心收集,七七八八八已经厚厚一摞了。
泛黄的纸张,黑白的照片,整齐的铅字,她戴着眼镜凑近,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她指着照片中年轻的自己,抚了抚如今花白的头发,咧嘴笑了笑:“转眼都24年了,我都74岁了。”
她是“湖墅十姐妹”的发起人,人称“二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湖墅十姐妹”就是“雷锋精神”的延续,是一群热心的志愿者,也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学雷锋做好事”,是生命中的一道光
尉梅荣说,是《钱江晚报》带她走上了“人生巅峰”,不仅在全杭州出名了,后来还上了《人民日报》,见到了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还拉她走出了人生的灰暗。
说起从前,尉梅荣的记忆特别清晰,看不出她曾是一名抑郁症患者。
尉梅荣曾是一名医生,因为身体原因提前内退,年,她回到杭州妈妈身边,住在了仓基新村。
后来因为母亲的过世,她深陷黑暗。泥沼中,“雷锋精神”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道光。尉梅荣比雷锋小八岁,雷锋牺牲那年,尉梅荣还是名14岁的初中生,但是“学雷锋做好事”已经深深印刻在了她的脑海里。
成长的岁月里,她没有忘记“做好事”,帮别人免费缝补尼龙袜,在粮食紧缺的年代主动拿出粮票借给困难的人……
病情有所改善后,尉梅荣走出了家门。每天出门,她都带一块抹布,从五楼下楼开始,一路擦着楼梯扶手下去。回家再从一楼一层层擦到顶楼。
因为喜欢唱越剧,她每个月都会去敬老院为老人唱曲,还带着珍珠粉送给老人。
一边坚持做好事,她还一边找“志同道合”的人。
第一个加入的就是同楼道的邻居,下岗后在楼下搭间板房开个小店。后来加入的还有湖墅公园两名售票员,银行工作人员……一个拉一个,“湖墅十姐妹”凑齐了,默默做着力所能及的善事。
】从钱江晚报到人民日报,“湖墅十姐妹”火了
不大不小的“组织”,尉梅荣觉得应该“立规矩”。比如说,“湖墅十姐妹”一个月集中搞一次活动,和小区残疾人结对、去儿童福利院看孩子、到社会福利院给老人唱越剧,刮电线杆上的“牛皮癣”(小广告)……
她们以“姐妹”相称,从大姐、二姐一直到十妹。
好事传千里。年冬天,“湖墅十姐妹”的名声从湖墅街道敬老院传到了钱江晚报记者的耳朵里,第一次出现在了媒体上。
“我们就想自己做做事情的,不想那么多。”尉梅荣本不想“暴露”真实身份,还是她的一名帮扶对象提供了线索,后来经过钱江晚报连续报道,“湖墅十姐妹”浮出水面。
那个年代,手机、网络远远没有普及,人们的业余生活也很单一,资讯几乎都是从报纸上获得。“湖墅十姐妹”很快火了。
年2月,《人民日报》刊登整版报道,轰动全城。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来杭,写下“向十位大姐学习”;抚顺雷锋纪念馆把“湖墅十姐妹”的报道永久收藏……铺天盖地的“荣誉”,并没有打乱“湖墅十姐妹”做好事的节奏。
“那时候就觉得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248.html